8種精油「用擦的」防秋燥 改善便祕、口乾、皮膚乾

感謝TVBS健康2.0採訪

轉載至健康2.0: https://health.tvbs.com.tw/regimen/318778?fbclid=IwAR1fNE7MWKJse_VR2H4Sq74OFs-wgzmXfvvSeN-9YTV13GpcKsNACcqGb-8

示意圖/TVBS ,圖片來源為TVBS健康2.0

即將迎來秋分,中醫認為「秋主燥」,燥氣侵犯到肺,會有大便乾(便祕)、口乾舌燥、皮膚乾等症狀,除了透過飲食調養之外,透過簡易的精油芳療,選用適合當季的精油種類,也有助於改善秋燥。

8款抗秋燥精油 薑、花椒、洋甘菊都入列 

秋季共有6個節氣(立秋、處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),中醫師暨芳療師李嘉菱建議,在調理陰虛的精油基礎上再加「溫燥」或「涼燥」的精油。秋燥可以分為2階段,秋分前屬於溫燥,適合較清潤的精油,例如岩蘭草梔子花、摩洛哥藍艾菊、羅馬洋甘菊等;秋分後則是涼燥,建議使用溫潤的精油,例如野薑花、沉香醇百里香、薑、花椒、黑胡椒等。 

俗話說秋天是「收」的季節,一般建議吃一些酸味食物。李嘉菱建議,也可以使用帶有「酸收」效果的精油,像是佛手柑、檸檬馬鞭草等,搭配上述的8種抗秋燥精油一起使用。 

此外,從處暑開始,暑氣逐漸減少、早晚溫差大,務必留意心血管健康;李嘉菱表示,尤其是有相關病史、血管彈性較差的族群,可額外添加適合血瘀體質的精油,例如鼠尾草、大西洋雪松、川芎等。 

適合秋天的2種精油用法 

肺主皮毛,李嘉菱建議,以塗抹方式讓精油透過皮膚被吸收,達到滋陰潤燥的效果;塗抹精油的方式是,從腋下出發,沿著手臂的陰面(內側),往中指(心包經)、小指(心經)或拇指(肺經)方向塗抹。 

但要特別注意的是,精油濃度高、直接碰到皮膚可能造成傷害,因此一定要先和基底油調和,再接觸皮膚;建議用10滴精油和10cc的基底油(如杏仁油、葵花籽油等)調和,是適合塗抹在皮膚上的最佳精油比例。 

也可以利用閒暇時間泡個澡,直接將精油滴入溫水中,李嘉菱提到,由於精油是脂溶性的,可以滴一點沐浴乳在水中,幫助精油和水融合,芳療效果更好。 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